为了收集延边大学历史档案资源,留存延大故事,激励后辈不忘初心使命,传承延大精神,3月26日,延边大学档案馆馆长朴雨龙带队专访鲐背之年的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退休教师王瑜教授,继续开展“听延大故事,传延大精神”口述档案访谈采集系列活动。
王瑜1934年5月出生于上海,少年时期受抗日战争影响开始逃难生活,辗转数地最终定居于重庆,由于从小经历过逃难生活,王瑜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1960年11月中旬王瑜来到延边大学,作为学校较早的一名“老汉族”青年教师,王瑜从苏联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回国后,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自愿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直至1996年退休,历经36载春秋更迭。
王瑜首先讲了留学苏联时的故事。在苏联求学期间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访问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的难忘历史时刻,以及除夕夜周恩来总理与中国留学生共度新年的幸福时刻,毛主席和周总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作风令所有中国留学生敬佩不已。毛主席对中国青年寄以莫大期望,他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的世界是属于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诗一般的话语,令王瑜兴奋不已,立志要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其次讲述了自己与郑判龙副校长相识相知相爱相守的故事。夫妻二人刚到延边大学工作时条件极其艰苦,在当时特别困难的年代,得到了朝鲜族教职工和学生的支持和关爱,林民镐副校长亲自教自己给灶坑点火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林校长勤奋、朴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受到全校师生爱戴。最后,王瑜讲述自己创建延边大学英语专业时发生的故事。1982年初,王瑜和郑判龙为延边大学向省里申请建立英语专业并得到批准,作为英语教研室主任,王瑜毅然承担起英语专业筹建工作,为了制定教学计划,王瑜等几位老师东奔西跑到东北三省多个大学访问学习,最终讨论、制定了延边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结合朝鲜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当时少数民族外语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正如王瑜所言:“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能做社会需要的事,做有益的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
访谈期间,王瑜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很满足现在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给了我出国求学的机会,中国政府每月都为留学生提供助学金,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好本领,将来报效党和祖国。”“延边大学的创建和发展,始终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祝愿学校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在党的领导下培养更多栋梁之材!”
朴雨龙表示,学校校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于学校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延边大学始建于1949年,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是延边大学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记忆,镌刻着建校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作为新时代档案工作者,要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和任务,立足本职工作,凝心聚力,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一审:孙枫 二审:金昌海 三审:朴雨龙

王瑜教授讲延大故事

王瑜教授及家人与档案馆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