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档案工作起始于1949年3月。1958年8月,学校设立档案室,1993年3月9日升格为档案馆。1996年,原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五所院校合并为新的延边大学,2003年12月18日,实现全校档案管理系统的实质性合并。档案馆以数字转型发展为主线,以服务延边大学师生为重点,持续推进档案治理体系、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建设,档案工作和编研工作在存史资政育人和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档案馆现有专职档案工作人员17人,设馆长、副馆长各1人,设有收集指导部、管理利用部、技术编研部、人事档案部4个部门。现有库房及办公面积1190.6平方米,办公地点为逸夫图书馆楼。
档案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特色突出。馆藏纸质档案137,782卷、371,040件,新中国成立前档案10卷,电子档案12GB,实物档案1038件,共分为党群、行政、教学、财会等十大类别及声像档案、人物档案、实物档案,内容涵盖了延边大学党务工作、行政工作、学生工作、人事工作、教学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材料。校史资料丰富,建立了60位建校先贤、知名校友人物档案。
此外,馆藏珍贵档案包括历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胡耀邦、江泽民等同志来学校视察的照片和题词。
近年来,馆内编研成果丰硕,编撰出版《延边大学大事记(2009年版)》《延边大学人物名鉴(1997年版)》《延边大学年鉴(2013——2021)》(共9卷)900余万字,体现了延边大学的历史沿革和人文精神,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档案馆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近两年来,打破了特殊性、区域性和地缘性这一困境,采取“走出去”的方针策略,密切与内地高校沟通学习,先后访问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就档案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开发、档案编研进行调研交流,积极参加2023届、2024届中国智慧档案科技博览会,既开阔视野,增进了与其他高校的友谊,也为我校档案工作开展拓宽了思路,有力地推动了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同时,档案馆稳步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2023年获批“延边大学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工程”项目,有效地改善了档案馆软件管理系统及硬件老旧落后现状,目前新旧软件正处于交接阶段。近两年,馆内引进全自动书刊扫描仪、高速数字扫描仪、高拍仪等先进设备,为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提供硬件支撑。
“历史无声、档案有痕”,档案工作者始终牢记“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历史自信、工作自觉,切实扛起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档案馆全体同志将秉承勤奋敬业、求真务实、团结协作、钻研业务的优良作风,力争为学校留存反映历史全貌的档案记录,为实现学校“十四五”时期的总体目标贡献档案力量。
(数据截止时间:2024年11月)